湛蓝的天空如碧玉般澄澈,苍穹下,建湖大地生机勃发。建湖奔向高铁时代的“开篇力作”——徐宿淮盐高铁建湖段建设现场一派繁忙,耸立地面的巨型桥墩上一个个横跨梁连接在一起,宛如长龙,气势恢宏,奔向希望的远方;
四通八达、内畅外联的高速,经络分明、不断延伸的干线公路,构筑起建湖东西顺畅、南北通达的交通主框架,支撑起了建湖发展与腾飞的基本脉络;
建湖通用机场建成启用,成为“十三五”全省首家获批A1许可证的跑道型营运通用机场;
盐城内河港建湖里下河作业区全面建成,国家二类水运口岸通过验收,构建起江河联运、通江达海的建湖内河水运网络……
建国年前,对于水乡老百姓来说,走出村口,就意味着“出一趟远门”,还要提前几天备好路上的干粮。建国70年后的今天,道路四通八达,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如今的建湖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,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港口、航空全面推进,协调发展的全方位、现代化、立体式,衔接有序、反应灵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已经形成,拉近了时空距离,加速了建湖对外开放进程。
公路的嬗变提升着人们出行的幸福指数,前进的车轮迸发出时代进步的强音。尽管耗时长、环境差,但是改革开放前小客轮还是人们出行必备且无奈的选择。1980年时,全县尚有客运航线8条,拥有客轮8艘803客位,年客运量43.2万人次。此后,随着道路状况的逐年改善,公路出行日益成为群众的首选。1984年,建湖第一家个体客运企业——新业客运站诞生;1988年,全县实现了乡乡通公共汽车;1991年,建湖首次开通县城公交车,为全市县城新开公交第一家;1996年,县城出租车出现,100辆“黄面的”走街串巷,成为当时的一道“流行色”。至2000年底即“九五”期末,建湖在全市率先高质量、高标准全面完成了县乡道路黑色化工程。公路面貌的日新月异,带来交通出行的重大变革,2001年7月,小客轮退出建湖历史舞台,一个时代的印记淡出了人们生活。
进入新世纪后,全县交通的发展更是呈现井喷之势,2004年底,该县成为全省首家实现农村公路“村村通”县份;2004年7月,新长铁路建湖段客运列车开通,宣告建湖“地无寸铁”时代结束;2006年,盐徐高速建湖段通车,建湖告别境内无高速历史……
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。近年来,该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大开发的历史机遇,按照“完善布局、优化网络、增密路网、提升等级、畅内联外、强化衔接”的目标,迎难而上,阔步前行,掀起了一轮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。2015年10月,建湖境内第二条高速——阜建高速全线通车,建湖境内全长15.8公里,途经高作、建阳、九龙口3镇;当月,盐徐高速建湖东互通、阜建高速建湖西互通同日开工运营;加之境内首条高速及其出口,该县现已形成“一纵一横三互通”的高速路网格局,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。目前,该县正积极联合盐都、兴化两地,配合做好阜建高速南延至兴化段工程的前期工作,及早促成项目开工建设,进一步缩短建湖与南京、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。
“十二五”以来,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60亿元,新建、改建S234、S331、S233、S231、九龙大道、向阳大道、草庆线、芦东线、建宝线等干线道路652.96公里,新建、改造桥梁289座,全县“五纵五横”道路主框架日臻完善,镇镇通一级公路目标圆满实现。
“改革开放前,建湖交通资源紧缺,以公路来说,辖区内通联东、西、南、北的等级道路仅有‘范公堤’和‘盐淮公路’,总长约48.5公里,柏油路面非常狭窄;通往乡镇的都是砂石路和简易沥青路,出行非常不便。”县公路管理站站长周为公回忆说,1985年底,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仅177公里,截至2017年底,这一数字已达1813.2公里,翻了10倍之多。
公路建设突飞猛进,铁路建设更是方兴未艾,设计时速200公里、复线电气化牵引的快速铁路——连盐铁路今年底将全面运营,建湖境内全长8.6公里,届时,市民就近上火车,3个多小时到青岛,2个小时到上海,出行更加方便快捷。同时,设计时速250公里、建湖境内全长29.82公里的徐宿淮盐高铁明年也将开通运营。眼下,该县紧紧抓住高铁建设契机,积极筹备建设综合客运枢纽、站前路改造等配套工程,迎接“高铁”时代到来。“40多年前去大上海,需要站在塘河岸边,守着高港班的到来,然后坐船3天。如今,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上海。待到高铁通车,去上海就更快了,再也不必受舟车劳顿之苦了。”说起即将通车的高铁,水乡百姓期待满满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、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”,要想实现全面小康,关键是农村脱贫,要想精准脱贫,还得修好“农村路”。改革开放前,全县18个社镇仅有7个社镇通车,公里里程仅达100公里,且基本以土路为主。此后,虽陆续建成一批县乡公路,但等级、标准和里程变化不是很明显。进入新世纪,方才真正迎来农村出行条件改善的春天,随着通达工程和提档升级工程的实施,全县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2004年底,建湖实现农村公路“村村通”灰黑化、等级化公路目标;2015年,全县实现镇镇通一级公路;2017年,全县所有渡口全部撤除,建湖成为全市第二个“无渡县”。截至2018年底,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64公里,其中县道249公里、乡道581公里、村道834公里,密度居全市前列,且圆满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路覆盖率达100%。
农村公路的通达,让广大农村百姓长久受益,致富路越走越宽。“以前要靠肩挑背扛小车推,才能将农产品运到大路上,如今卡车可以直接开到农田边。”谈起这几年的变化,冈西镇董文彬感受颇深。他回忆说,以前的农村道路“晴天尘土飞扬,雨天泥泞不堪”。那时我县的柏油马路主要集中在省道和少数几条县道上,乡通村道路基本都是泥土路,好一点的是砂石路。村里的道路就更差了,不仅不平整,还十分狭窄,田间道路则多数是“羊肠小道”。“这几年不一样了,农村道路大变样,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,通到农业园区,而且变得越来越宽。”谈起现在的道路通行环境,董文彬十分高兴。自从村里的水泥路提档升级后,客货汽车进村入户,农民出门就近乘车,农产品田头装车外运,一片片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成功落户,农村公路真正成为了便民路、致富路。
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”,交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。建国70年来,建湖人披荆斩棘、砥砺奋进,谱写了一首首激昂高亢、气壮山河的交通发展进行曲。当电视台实地采访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高文勇时,他信心满怀地表示:进入新世纪以来,全县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,成果卓著。在今后一段时期,交通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履行“先行军”职能,以更高的政治站位、更广的视野思路,聚焦“高质量发展”这条主线,按照“功能完善、运行高效、区域统筹、绿色集约”的规划目标,对标找差,聚力攻坚,以更崭新的姿态、更有效的作为、更优异的成绩,实现交通运输更好更快发展,奏响改革发展的交通“最强音”。